利用干細胞成功培育出胃組織
最近,美國科學家在實驗室利用干細胞成功培育出微型“胃”。雖然這塊活組織比一粒芝麻大不了多少,卻有著和人胃一樣的腺體結構,甚至還能容納腸道菌。研究人員指出,該研究打開了一扇窗,讓人們看到在人類細胞是怎樣發育成器官的。這些“類胃器官”可用于修補胃潰瘍、研究疾病、測試胃對藥物的反應等。相關論文發表在10月30日的《自然》雜志上。
研究小組用于培養微型胃的是多能干細胞,即在合適環境中能發育成任意類型的細胞。但要在實驗室里誘導它們按特定路線發育,需要精確再現子宮環境信號的順序和時機——何時何地發出蛋白質和激素的信號,告訴細胞變成哪種組織。把多能干細胞轉化成胃細胞的關鍵是一種互動路徑,就像一種轉換器,控制著組織是在腸道生長還是在胃竇(胃臨近小腸的部位)生長。據《自然》雜志報道,在干細胞約3天大小時,研究人員給它加入調制的蛋白質混合液,包括頭蛋白(noggin),抑制一方面路徑,并按時加入一定劑量的視黃酸。9天后,留下細胞在“蛋白浴”中自行生長。到第34天,這時的類器官直徑只有幾毫米,還沒有血細胞和免疫細胞,也不能消化食物或分泌膽汁。但它們的腺體結構和發育中的每個特征,都和對照組織非常類似。該研究負責人、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兒童醫學中心發育生物學家詹姆斯•韋爾斯說,從這方面來講,它們“和一個真正的胃極為相似”。
斯坦福大學干細胞生物學家加爾文•庫奧說,能在培養皿中再現一個簡單的胃,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術成就。研究人員還把微型胃作為實驗對象,給其中注入幽門螺旋桿菌以研究人類疾病,這是一種針對胃竇的細菌,會導致胃潰瘍和胃癌。結果發現,在24小時內,幽門螺旋桿菌使類器官細胞分裂的速度加快了兩倍,并激活了一種特殊基因c-met,而這種基因會引起腫瘤。在人類胃部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后也會出現這些后果。
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胃腸病理學家詹森•米爾斯說,如果培養上千個這種類器官,每個都來自不同人的細胞,并用病原體來感染它們,就能研究個體基因的功能。
韋爾斯說,研究小組的長期目標是培養人類胃部組織以修補胃潰瘍。
來源: 全國細胞臨床應用管理專業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