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技將統治2045年的世界
來源:生物360

明天就要來臨
“預測未來并不困難,但有時候卻很難把預測出來的各個點串起來,”著名遺傳學家喬治•丘奇在上周末于紐約市愛麗絲杜莉廳(Alice Tully Hall)舉行的全球未來2045大會(Global Futures 2045 Congress)上演講時開場就這樣說道。雖然他提醒的是觀眾、而不是大會的其他演講者,但他對未來學家的這個工作總結卻一語中的。受一位年輕的俄羅斯 科技大亨邀請,許多頗具聲望的技術專家、科學家、未來學家以及企業家參加了這場大會,而他們的終極使命是全力以赴,借助科技實現永生。會上,這些大名鼎鼎 的人們描繪了一幅時而駭人,時而驚人的畫面,展現了未來幾十年后的世界面貌,描述了科技怎樣徹底地改變經濟學、生物學甚至是意識本身。
每年一次的全球未來2045大會由“2045行動”(2045 Initiative)及其創始人德米特里•伊茨科夫組織,今年是第二屆。32歲的伊茨科夫是俄羅斯科技企業家,他把龐大的財力和堅定的決心傾注于掌握、 攻克21世紀一些最具挑戰性和激動人心的前沿技術,其中包括人類意識、腦機接口以及生物技術一體化。伊茨科夫阿凡達項目(Avatar Project,2045行動的一部分)的終極目標是解放人類,擺脫身體的限制。第一步是要弄清怎樣將大腦(以及意識自我)從人的身體中分離出來,同時使 它存活于機器替身里,最后弄明白怎樣把包括意識和其他一切在內的思維上傳到電腦上。實現這種數字化永生的截止期限是2045年。
如果你覺得 這些聽上去像白日夢,看看伊茨科夫都有哪些同僚:全球未來2045大會發言人包括丘奇(首個真正有效的基因測序技術開創者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發起人)、發明 家及未來學家雷•庫茲韋爾【現任谷歌(Google)首席工程師】、X大獎基金會(X-PRIZE Foundation)創始人及尖端技術企業家彼得•戴爾蒙迪斯博士(目前正在推進小行星采礦項目)以及傳奇的電腦技術專家詹姆斯•馬丁博士【牛津大學 (Oxford University)的牛津馬丁學院(Oxford Martin School)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雖然演講并不意味著對阿凡達項目及其崇高目標的首肯,但這些著名發言人的集結顯然給全球未來2045大會增加了些 許學術份量。
盡管2045行動的首要目標是永生,全球未來2045大會卻更像是二十多位各行業領軍人士濟濟一堂、相互對話的盛會。他們中許 多人有準確預測未來的記錄。換句話說,這些人成功串聯起了下面這些點:我們目前在哪里,未來向何處去,以及科技會通過什么樣的方式把我們帶到未來。下面將 介紹六大預測,描述科技以及我們所知的生活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里會發生怎樣徹底的改變。
后大腦圖譜時代
2013 年世界領導人們并沒有忽視人腦的重要性和潛力。今年年初,歐盟批準了一項10億歐元(約合13億美元)的10年期人腦項目(Human Brain Project),以期在超級電腦上完成首個完整人腦模擬。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宣布了類似的計劃,為大腦活動圖譜提供1億美元資金,繪制腦部神經細胞和神經 細胞組的復雜網絡。盡管一些人批評這些數額過大的撥款在目前的財政緊縮時期是浪費型研究支出,詹姆斯•馬丁博士相信,后腦圖譜時代將開啟人類歷史的全新篇章。
此話怎講?馬丁說,雖然我們還無法完全預測精確的功能大腦圖譜將會帶來多大的顛覆性改變,但它毫無疑問將會改變一切。屆時,大部分神經 系統疾病都能得到治愈。腦移植手術將變得司空見慣。基因與認識增強(與未來數十年計算機能力的巨大躍進一道)將不僅帶來一個服務于人類自我提升的全新市 場,還將孕育出更智能、更高效的人類,他們轉而為正反饋循環帶來更偉大的想法和創新,從而創造出層出不窮的新技術和經濟機會。
生物科技時代
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將他的阿凡達項目視為人類進化的下一步,他這么做并不一定是頭腦發昏。但彼得•戴爾蒙迪斯博士的闡述可能更清晰:地球上剛剛開始出現生命 時,為了提高存活能力,一些細胞進化出細胞核以及其他更先進的細胞器,出現了低級單細胞生物體到更復雜的單細胞生物體的飛躍。也就是說,當這些細胞接納、 整合更好的生物技術時,它們獲得了巨大且重要的發展。庫茲韋爾繪制了一幅類似的進化軌跡,詳述了人類生命史上的其他質變時刻,例如:一些早期動物的大腦中 進化出新的皮層(新皮層主管感官知覺和意識思維等更高功能)時,我們迎來現代哺乳動物的誕生;再比如,部分靈長類動物在我們現在所知的大腦額葉區進化出更 大量的新皮層時,區別人和動物的大腦部分形成。
包括庫茲韋爾和戴爾蒙迪斯在內的一些與會發言人表示,人類是唯一能延伸生物特性的物種——數 千年前我們已經能這么做了,通過使用科技,我們現在的出行速度更快,力量更大,能夠聽到不在聽力范圍之內、甚至是身處另外一個大洲的人說話。我們現在要著 手做的是,更進一步把融入我們的生物特性中,比如,通過將病人自己的細胞培養出的可移植器官或是將可移植的機器放入人體內,來更改或改善身體性能(心臟起 搏器就是一個例子)。
隨著納米技術向更小更強的領域進一步迅猛發展,微型設備將成為醫療和日常生活的常規部分。此外,我們已經開始明白,身 體更像是一臺機器,即生物學(和遺傳學)是軟件,驅動我們身體的硬件。我們已經在實驗室環境下的基因治療、3D打印器官和干細胞治療等技術中見識到:通過 對軟件重新編碼,就能對身體這臺機器進行程序改編。
而且,回顧之前提到的大腦圖譜,擁有在超級電腦上模擬身體中最復雜功能的這種能力意味著 我們很快就會越來越擅長治療身體中損壞的部分,優化運行不太理想的部分,最終能夠使用移植和其他技術改善身體狀況和思維。怎樣做呢?“未來機器將越來越分子化,”丘奇說。換言之,通過融合生物兼容材料、3D打印、干細胞技術和遺傳學的突破,我們將會創造出新的機器,它們看上去更像生物體、而不是智能手機。 未來生物技術氣息濃厚,如果半機械人的屬性讓你覺得不自在,你也只能接受。“其實現在的我們相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的延伸,”丘奇對觀眾說。“要去適應這些 變化。”
云端大腦
如果想一想,云端大腦在這個互聯的世界中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這個話題就會變得更有意思了。庫茲韋爾說,大腦移植將成為司空見慣的事,但這不僅僅增強了大腦的能力,也開啟了云端的能力。
和在智能手機上點擊屏幕以追蹤網上信息或從郵件中檢索電話號碼一樣,未來幾十年內,我們的大腦將能讀取云端收集的信息,以指數級程度進行延伸。新皮層中神經 細胞組和神經網絡的數量是有限的,庫茲韋爾說,所以人類大腦能存儲和檢索的容量確實有限。但如果能直接連到云端,在理論上我們的大腦就能獲得無限的信息和 處理能力。
庫茲韋爾說,換言之,科技將在本質上對新皮層做無限的延伸。“還記得我們最近一次延伸新皮層時出現了什么情況嗎?”
2045年:永生成為現實
或者說,科技將至少在可預見的未來極大地延長人的壽命。
過去的200年里,我們成功地將發達國家的人均壽命延長了一倍,而且由于醫療技術和改善生活質量的技術不斷改進,我們將繼續以更快地速度延長壽命。庫茲韋爾說,到某個時刻(這個時刻很快將到來),我們將跨過一個臨界值。屆時,每過一年,我們的人均壽命將延長一歲。
“從現在開始的10到20年里,這方面的技術將高速發展,可能在不到15年的時間里,我們就能抵達這個臨界點。到時候,借助科學進步,我們能增加的壽命將比已度過的歲月更長久,”庫茲韋爾說。“今后10到20年間的某個時刻,健康和醫療將會出現驚人的轉化。”
當然,延長平均壽命對并不不能阻止死亡。(實際上,考慮到資源不足,它反而會導致痛苦和死亡的增加。)但庫茲韋爾討論的永生是數字化的永生,即讓大腦存活在 機器替身里或上傳到硅片中——指的是在過去十年中出現的神經系統科學和腦機接口領域相對巨大的突破。能對大腦信號做出反應的假肢在10年前還只是科幻小說 里的內容,但在全球未來2045大會上,觀眾看到了一個實際可用的腦控假體在運動。同樣地,在2013年聽起來荒謬的事可能在2023年會顯得更合理,甚 至在2033年就成為司空見慣的事。
伊茨科夫相信,到那個時候,永生行業將一派欣欣向榮,它將確保一個人生理壽命的結束不一定一定意味著意 識生命的終結。他說,永生會變得很普遍,而不是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的特權。伊茨科夫用手機舉例解釋說,技術在10年內技術便宜了1000倍。雖然在手機時 代的黎明期,只有富裕的人才能擁有手機,那時的技術很麻煩,功能有限,而且不是很好用,但現在的手機已經普及到人手一只了。
伊茨科夫揶揄說,“只有富人才會花錢消費不成熟的技術。”當壽命延長和“永生”技術足夠成熟,能成為主流時,成本將會下降到大眾有能力支付的范圍。
技術統治者成為新貴
但從社會經濟學的角度說,在這個生物科技統治的未來也并不是眾生平等。各種新技術將在我們周圍涌現,馬丁說,那些掌握尖端技術的人將會成為社會的精英。這和 當今的智能設備文化相比似乎并沒有太大差別,能有最新版的智能產品是社會和(或)經濟地位的象征。但iPhone只是一個物體,而身體和大腦卻遠不止是配 件或裝飾品那么簡單。改善認知功能的能力給一些人帶來的優勢遠遠超過擁有一個屏幕更出色的智能手機。
馬丁說,技術的統治者將成為新的貴族。那些擁有最好的技術、而不是最多物質的人(很有可能有人會兩者兼得,但并不一定),將會成為社會頂層1%的新精英。
上一條:世界首例誘導干細胞臨床試驗獲批
下一條:惡性血液病患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