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的作用|間充質干細胞在神經損傷修復中的作用
神經創傷及神經退行性等疾病導致的神經元損傷后的修復與再生問題,是困擾醫學界的難題之一。20世紀90年代初,Reynolds等從成年小鼠紋狀體中分離出能在體外不斷分化增殖、具有多種分化潛能的細胞群,并提出了神經干細胞(NSC)的概念。這一發現打破了神經元不能再生的傳統觀念,為許多難治性神經系統疾病,如帕金森病、缺血性腦病、脊髓損傷等提供了新思路。
已有大量研究證實成人腦內存在NSC,在較低程度或少量神經元損傷時,這些腦內現存的NSC可以起到自我修復的作用。但當遇到大量神經元死亡時,僅靠自身的NSC將無法完成修復,因此就要移植新的干細胞來代替因神經損傷或退行性病變而喪失的神經元。
間充質干細胞(MSC)在神經系統損傷修方面具有良好的發展潛力。MSC具有分化成許多不同類型組織的能力。已有充分臨床證據證明,采用MSC治療神經損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MSC的臨床研究已經在許多國家相繼展開,我國自2016年起也啟動了第一批以干細胞為發展導向的國家科技重點研發計劃,隨著MSC及其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干細胞將逐漸走進臨床應用。
顱腦損傷(TBI)不僅具有較高的患病率和致死率,而且是繼發性癲癇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在我國,TBI是40歲以下成年人創傷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即使有幸存活下來,一部分TBI也會存在嚴重的神經功能缺失和行為能力障礙,給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的負擔。人間充質干細胞(hMSC)被認為是一個很好的治療腦損傷的備選細胞。
在2017年發布的一篇研究性文章中,公布了一項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創傷性腦損傷的I期臨床研究:間充質干細胞通過靜脈內或鞘內注射到10名嚴重腦外傷患者。大部分患者在隨訪期間神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在移植后的任何患者中均未觀察到死亡或嚴重不良事件。與治療前的水平相比,移植后檢測到更高的血清神經生長因子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
在實驗和臨床研究中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MSC)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種子細胞。然而抽取骨髓是一個高度侵入性的過程,存在疼痛和感染的風險,而且BM-MSC分化的潛能和擴增能力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尋找BM-MSC的替代細胞已經成為一個研究方向。來自胎盤、胎膜、羊水或胎兒組織MSC在細胞數量、擴張潛力和分化能力上都較成體組織來源的MSC更高。同時它們當中的一些細胞已經被用來研究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神經創傷性疾病。
總之,MSC因取材方便、體外擴增速度快、多向分化潛能及體內外均可穩定表達外源性目的基因、排斥反應小等優勢,已成為治療TBI、SCI、帕金森病、腦卒中、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溶酶體貯積病等累及神經系統疾病的種子細胞。根據初步的臨床報告,MSC對這些疾病的治療療效令人鼓舞。隨著對其作用機制研究的不斷深入,在其細胞治療和基因工程中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本知識為科普性知識,僅供學習、交流,請勿用于商業用途。
參考資料:
1、間充質干細胞基礎與臨床,韓忠朝,李金宗,韓之波,陳旭義,牛學剛,科學出版社
2、Wang, Z., Luo, Y., Chen, L., and Liang, W. Safety of 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Exp. Ther. Med, 2017, 13, 3613–3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