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應用|干細胞“種出”新生血管,使重度下肢缺血患者免遭截肢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少人發現,走一段路會感覺腿腳乏力,甚至還會有螞蟻在腳上爬過麻酥酥的感覺,下肢畏寒、發涼、乏力,在受寒后有酸痛等癥狀,這極有可能是罹患了下肢缺血,屬于老年人常患疾病。
下肢缺血是一種外周動脈疾病,重癥下肢缺血(CLI)未經治療甚至可能導致特定的肢體截肢。《海南日報》曾報道,下肢缺血發病率在大于40歲的人群中約占4%~10%,而在70歲以上的人群中可高達15%~20%。
干細胞治療重度下肢缺血表現出色
據科研人員研究發現,干細胞療法在治療重度下肢缺血中表現出色。根據全球最大的臨床試驗注冊系統(clinicaltrials.gov)的數據,截止目前在該系統上登記的干細胞治療重癥下肢缺血相關項目已達60多個。
《干細胞轉化醫學》雜志上曾發表一項長期研究顯示,干細胞治療血管炎引起的重度肢體缺血(CLI)既安全又有效,為患有嚴重外周動脈疾病的患者提供新選擇。
在這項臨床試驗中,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對27名接受干細胞治療的CLI患者進行了為期5年的追蹤,主要終點為無截肢生存率,次要終點為無痛步行時間以及疼痛程度。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后,這些患者的無截肢生存率為88.89%,無痛行走時間增加了近6倍,所經歷的疼痛程度減少了一半以上。
科研人員表示,“在這項治療中17名患者不僅四肢得到了拯救,還完全恢復了勞動能力,并且在治療260周后恢復到了原來的工作狀態。”
此外,早在2004年和2007年,在首席科學家韓忠朝院士的帶領下,漢氏聯合研發團隊在“外周血管病”領域的國際權威雜志《Thromb Haemost》發表2篇臨床研究論文,報道了干細胞對重度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治療作用安全有效。
干細胞治療下肢缺血原理
干細胞進入缺血的肢體后會在局部形成新的毛細血管,改善肢體血供。干細胞可以分化為人體所需細胞,不同的環境因素可以促使它向不同的細胞分化。它在缺血的組織中會分化形成血管的內皮細胞,促進新生血管的形成,這些新生的血管可以代替已經閉塞的動脈將血液輸送到缺血的肢體,達到治療目的。
漢氏聯合研究成果
2019年6月17日,漢氏聯合集團控股子公司法國漢氏聯合(Health-Biotech France)的臨床合作醫院法國蘭斯大學醫學中心獲得法國藥監局(ANSM)簽發的“高活性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I/IIa期臨床試驗許可,用于治療“重度下肢缺血”。法國蘭斯大學醫學中心(CHU Reims)的Damien Jolly教授為總協調人。
在此之前,漢氏聯合科研團隊研究利用干細胞治療下肢缺血已獲得諸多榮譽,積累了豐富的相關知識與經驗。早年間,由韓忠朝院士帶領下的科研團隊,在國際上首次采用血液干細胞移植治療重度下肢缺血患者,并建立標準化診治方案、護理要點和療效評估體系,治療150多例患者,取得很好的臨床療效。接受治療的患者經過3-7年的隨訪觀察,未出現病情反復和移植相關副作用,表明該療法安全有效、簡單經濟。研究成果《血液干細胞技術及其應用研究》獲200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隨著相關研究越來越多,干細胞療法將改變重度下肢缺血患者命運,給患者帶來新生,讓其避免“截肢”之痛。
參考文獻:
干細胞移植治療下肢缺血的原理是什么?有來醫生 曹建春副主任醫師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